从“蝗灾猛于虎”到难觅踪迹:中国如何让千年蝗患“销声匿迹”?
“飞蝗蔽空日无色,野老田中泪垂血。”这是明代诗人郭登笔下蝗灾的惨状。从《诗经》里“螽斯羽,诜诜兮”的记载,到1944年河南的蝗虫灾害导致300万人流离失所的近代悲剧,蝗虫——这种小小的昆虫,曾是悬在中国农民头顶数千年的“利剑”。
“飞蝗蔽空日无色,野老田中泪垂血。”这是明代诗人郭登笔下蝗灾的惨状。从《诗经》里“螽斯羽,诜诜兮”的记载,到1944年河南的蝗虫灾害导致300万人流离失所的近代悲剧,蝗虫——这种小小的昆虫,曾是悬在中国农民头顶数千年的“利剑”。
每一个了解中国古代史都知道,每个王朝到了末期总会出现天灾人祸,其中蝗灾是一个绕不开的自然灾害。例如《后汉书》就有记载 “连年旱、蝗,赤地数千里,草木尽枯,人畜饥疫,死耗太半”。由于蝗灾太严重,导致粮食大规模减产,粮食不够吃,最终出现“易子而食”的惨象。
蝗灾的蝗虫为何不能随意食用?它们在迁徙过程中会聚集在污染区域,体内可能富集重金属和农药残留,这对人体健康是极大的隐患。此外,蝗灾中的蝗虫数量庞大,大规模捕捉和处理也并非易事,更难以确保食品安全。
不想做的事就直接拒绝,如果觉得直接拒绝不好时,想想别人为什么好意思为难你呀。不要什么事都跟别人说,要学会自我保护。否则,你所有的坦诚,最后都可能成为刺向你的利剑。事不能想太多,多了心会乱;人不能看太清,太清心会凉;情不能陷太深,深了心会痛;人活一世,想得
今天,2025年9月25日,星期四,是农历八月初四。老人家常念叨“八月怕初四”,这句话听起来有点神秘,到底在“怕”什么?其实,这里面既没有迷信色彩,也不是凭空想象,而是祖先们长期观察自然后总结出的气候规律和农耕智慧。
很多人提起大唐衰落,第一反应是安史之乱、藩镇割据,或是宦官专权这些明面上的乱局,但很少有人会想到,推倒这一切的“第一块多米诺骨牌”,居然是一场来得太早的雪。
大唐开元二十九年九月丁卯日,长安城飘起了当年第一场雪,按往年惯例,这雪至少得再等一个多月才会来,可这年,它硬是提前了三十多天落在了朱雀大街的青石板上。
唐玄宗没有意识到的是,大唐帝国在从618年建国后,持续100多年的暖湿气候,将以这场初雪作为标志,此后逐渐走入冷干气候,并掀起一场帝国的剧变。
翻开中国历史的长卷,蝗灾几乎是每个朝代都要面对的噩梦,《史记》里记载的“七年大旱,民多相食”,《汉书》中“蝗虫蔽天,白日晦冥”的描述,无不让人毛骨悚然。
我心中一松,言下之意便是要拿出足够的筹码,我高昂着头,目光坚定:“若是这女子能使得贫田亩产八千粮食,让天下百姓有食可吃,有衣可穿,百姓安居乐业,无一人死于饥饿贫寒,如此,可否?”